top of page

什麼是斷捨離(下)

延續上一篇,繼續又講下什麼是斷捨離


斷捨離方法:6 步驟整理空間,改變人生


步驟 #1:斷捨離心態建立


開始動手斷捨離前,要先建立正確的心態:

  • 認清現狀

  • 停止自我否定

  • 描繪出明確的住家願景



認清現狀:認清物品的「數量」和空間的「品質」

只是亂?還是物品已經滿出來,超過能收納的量?還是已經呈現長年推積的狀態,根本不知道全部有哪些東西?

對物品數量、品質無感?開始注意物量跟品質?打造舒適、有美感、能呼吸的空間?


停止自我否定:不要自責

了解斷捨離也需要練習,並非每個人都熟悉的天生技能。

不要自責、一直自我否定。

X:整理家裡這麼簡單的事,我怎麼會連這都做不好


描繪出明確的住家願景:想像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

斷捨離/丟東西不是目的,而是幫你打造理想生活的手段。

最終還是回歸: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?


居家擺設是什麼樣的風格?無印風?北歐風?

空間是要以方便工作為主?以維繫家庭互動?

不喜歡打掃,那是不是東西少一點比較方便維持?


步驟 #2:拿出所有東西一次看


評估有多少整理的時間,再決定從哪一個「小空間」開始整理。

避免越級打怪,沒辦法在預計時間內收拾完,反而把家裡弄得更雜亂。


X:想要一口氣整理完一整層樓

O:先從房間的衣櫃、或一層抽屜開始


評估和決定好能掌握的空間以後,將鎖定空間內的「所有」物品全部拿出、且攤平擺放,目的是讓自己能一眼掌握總共有多少東西需要處理


步驟 #3:把「怎麼看都是垃圾」的東西丟掉


最容易取捨的東西開始丟起,像是:

  • 壞掉的東西

  • 早已不再用的東西

  • 確定不會再用的東西

  • 髒到無法清理的東西

  • 早就忘記有的東西

如果是「還能用」(但其實很少用到或根本沒用過),也可以重新以「自己」的角度評估看看:我真的會用到?我真的還想要用嗎?

步驟 #4:根據斷捨離原則(自己、現在)放手


呼應斷捨離兩大原則,考慮的出發點應該是:自己、現在。

只留下「現在」的「自己」會需要的東西。


帕雷托法則(又稱為 80/20 法則)指出,20% 的人口享有 80% 的財富,也就是 20% 的投入能帶來 80% 的成果。

用在物品也是,家裡的物品其實只有 20% 是真正需要、會用到的,省下的都是占空間、被遺忘的東西。


步驟 #5:依「需要、合適、舒服(讓自己心情變好)」進階篩選


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決定什麼東西該丟、什麼不該丟,可以參考山下英子提出的 3 個進階篩選標準: *考慮的出發點一樣也是:自己、現在

  1. 自己現在需不需要:有它雖然很方便,但沒有也沒差

  2. 合不合適現在的自己:跟自己品味不符、被別人看到會覺得不好意思

  3. 對現在的自己來說,覺得舒不舒服:用起來不舒服、用起來感覺不對



步驟 #6:刪減物品以後才進行收納


整理師時,常常在客戶家發現各式各樣的收納品、甚至為了到府收納服務而先添購了很多新的收納盒,但其實這個流程是不適合的,還沒知道你有多少東西需要收納,怎麼買適合的收納品呢?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文章提到的方法看似簡單,但實際執行都非常困難,需要很大的動力,所以如果決心進行斷捨離的你,要加油哦!


資料來源: 加減人生實驗中

15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